可谁能想到,-在四川省的一个特殊地区,还存在着最记录的伙婚村落,他们的婚姻关系与大众不同,不仅不实行一夫一妻制,反而将近一半的人家都是一妻多夫制。
这个与众不同的习俗到底是因为什么原因一直延续至今,他们又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切都引起了我们去探索的好奇心。
老人小孩悠然自乐,过着男耕女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美好生活,不失为一种快乐,可有的人又说,大山深处的孩子们正因为交通闭塞,上不起学,一辈子走不出大山。
才能让那些鲜少出于世的部落和习俗保存至今,让现代人能看到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封建社会一直将男性地位推崇到最高,为此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贯彻了整个封建社会,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这种婚姻制度才算是彻底被制能终结。
这个村庄的地理位置特别特殊,能够说是大山里的民族,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的瓦厂区。
那就是一个女子和多个男人一起生活,之所以只有这个村落从始至终保持着特殊习惯,是有诸多方面的问题造成的。
村落中的大部分男子都参加过兵役,而古代的家族又特别讲究子孙绵延,后继有人。
为了能让血脉传承下去,家里面的诸多兄弟会同时娶一个女子,如果有兄弟在战争中死去,也不会让家族人丁凋零。
由于身处大山深处,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走不出大山,山里资源匮乏,生活条件恶劣。
且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村落,家家户户只能勉强填饱肚子,一夫一妻制度仅仅只能结合两个人的劳动力量。
而一夫多妻制度不但可以让劳动力集中化,最大限度的增加耕作收入,还能够尽可能的防止很多家庭问题造成的关系破裂,利益纷争。
看到这里,你也许了解了俄亚大村村落中一妻多夫制度产生的具体原因,但是他们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呢?如何分配每天晚上的睡觉顺序呢?
俗话说的好,物以稀为贵,妻子在家庭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拥有很大的话语权。
为此妻子可以分配丈夫陪伴自己的时间,主要的形式是在身上佩戴上某个丈夫送给自己的定情信物,这样其他丈夫就明白怎么回事,主动回避。
而男性则是从事重大劳动力工作,夫妻搭配干活不累,在多名男性共同的努力之下,家庭的生活水平才能回到平均水平线之上。
也许在现代人看来,俄亚大村村落一妻多夫制度有些过于荒谬,但这也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凝结而成的智慧,体现了大同思想。
可随着社会的慢慢的提升,即便是一辈子都封闭在大山里的他们,生活方式也都有了明显的变化。
那么这场现代文明和传统习俗的碰撞下,到底擦出了怎样的火花呢?是传统习俗彻底消失,还是进行看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呢?
一个个明亮的电灯取代了蜡烛和燃油灯,2006年,俄亚大村古寨成了四川省级的“文物保护单位”。
越来越多的人通过亲身体验了解了这个神秘的村落,了解了村民生活背后的故事。
蜂窝状的房子、神秘的东巴文字,还有那个让很多人都没有听说过的一妻多夫制度,让人对这个神秘的民族心存向往。
可现代文明的介入不仅影响了村庄的整体面貌和环境,更是让当地人的头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很多年轻人接触了现代文化之后,开始向往远方大城市的生活,更是向往一夫一妻制的浪漫爱情。
可这样的变化背后却是人丁凋零和文化落败,现在只有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愿意继续留在村落里生活,继续演习着老一辈的生活状态。
可是在过几十年,这些老人由于时间不复存在,村落中的特殊文化又靠什么继续存活下去呢,下场只会像其他文化一样灰飞烟灭,彻底不复存在
这不免让我们产生一种莫名的担忧,担心这份最后的伙婚部落会因为现代文明的冲击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担心中华文明又会失去一个重要的部分,担心我们的子孙后代以后不会有像我们一样丰富且全面的体验和感受。
在对外开放的同时还能爆出自己的文化风格,这是每一个旅游开发都需要学习和探讨的。
但是现代文明的介入,让我们认识到真正的一夫多妻制度到底是啥样子的,让我们能深入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
我们应该从他的身上看到现代文明和古老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相互交融,看到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复杂性和包容性。